【健康科普】经常紧张不安是得了焦虑症吗?5种状况要警惕

文章来源:许昌市建安医院发布时间:2025-10-20 17:02

最近,后台收到一条这样的留言:

图片

我妈妈一天到晚担心家里的事,即便很小的事情都让她很紧张,还经常碎碎念,她是不是得了焦虑症?

图片


焦虑症的确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且以女性居多,但担心生活大小事和经常碎碎念,不一定就是焦虑症。

01

认识焦虑症

焦虑是生物的本能反应之一,当我们面临一些压力事件或危险时,就会出现焦虑情绪。

比如,走在路上突然看到一条很凶的狗,或即将面临考试/比赛,我们感到害怕、紧张、焦虑,并伴随心跳加速、手抖等生理反应,这些反应通常随压力事件的结束而自然消退。

然而,当这种焦虑反应变得“不合时宜”、“过度强烈”或“持续不退”,甚至没有明确原因时,就可能演变为需要关注的焦虑症。

有焦虑症的朋友,常常会没缘由的过度担忧生活上的很多事情,容易紧张不安,提心吊胆,而且持续或反复很长一段时间,影响日常生活。

除过度担心、忧虑外,通常还伴有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胸闷气短、出汗、口干,以及坐卧不宁、头痛、手抖、肌肉紧绷、无法放松等表现。

02

焦虑症的5大特点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焦虑,但焦虑症与一般的担忧、紧张和恐惧不同,如果出现以下5个特点,必须重视。

1.显著/过度的焦虑

在事情未发生前就不由自主地淹没在紧张害怕中,被担忧的想法绑住,总是往坏的方向去想。

焦虑往往脱离相应的情景,或程度通常大于事件本身的客观压力或危险程度。

在旁人看来,焦虑症朋友的情绪与感受,和实际的紧张与危险程度脱节,旁人可能会觉得「有这么严重吗?」

2.担心的事情较为广泛

一般的担心可能只是对少数的事情;而焦虑症的朋友担心的范围较广泛,不限于某种特定的情景,常常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工作、财务、家事、健康、意外等。


3.明知不合理却无法控制

明知焦虑过分、不合理或不必要,但无法控制自己。而且通常没有遇到什么特别的事,症状也会出现。

4.症状持久时间较长

焦虑持续存在,常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症状持续时间较长(至少6个月),病程呈慢性化。

5.影响日常生活

一般的担心通常不会影响生活,如果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出现,也能把眼前担心的事放下,延后再处理。

但焦虑症朋友焦虑和害怕的感觉,会影响日常的生活,如不敢在社交场合说话、不敢搭乘公交车或地铁、不敢独自出门而把自己困在家里等;有的人甚至因为长期焦虑而衍生出抑郁、家庭沟通不良等问题。

03

焦虑症的治疗

焦虑症的常见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起效快,急性期效果确切,消耗的时间少。而心理治疗作用更持久,但需要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如果条件允许,建议两种方法合并使用,疗效优于单一治疗。

1.药物治疗

目前临床上用来治疗焦虑症的药物还是比较多的,咱们以广泛性焦虑症为例,来认识一下这几类常见的药物。

SSRIs/SNRIs

常见药物:帕罗西汀、文拉法辛、度洛西汀、艾司西酞普兰等。

优势:疗效确切,不易成瘾,整体副作用相对较轻,非常适合作为长期治疗方案。

三环类

常见药物:丙咪嗪、阿米替林等。

这类药物是过去的经典选择,疗效不错,因为它们可引起较明显的口干、便秘等副作用,对心脏也有一定影响,所以限制了临床应用。

苯二氮䓬类

常见药物:阿普唑仑、劳拉西泮等。

这类药物起效快,常用于急性期,但有成瘾风险,因此医生会严格把控,通常只建议短期或按需使用,不建议长期使用。

其他药物

除了上面几类,医生手中还有别的“武器”。5-羟色胺部分激动剂(如丁螺环酮、坦度螺酮)及部分抗癫痫药(如普瑞巴林)这些药物同样能有效对抗焦虑,且安全性良好,适合需要长期用药的患者。

值得注意的是,具体用药,务必遵医嘱,切不可自行诊断和用药。


2.心理治疗

在所有心理治疗方法中,最常用的是认知行为疗法,能帮助患者改变导致焦虑的不良思考模式,指导患者正确应对恐惧。

不同类型的放松方法,如深呼吸、冥想、肌肉松弛法等,在感到焦虑紧张时都可以使用。

焦虑是人的本能,排解焦虑却是一种本领;如果久久无法排解,将对人的身体、心理、社会功能造成巨大伤害。

如果您或您的亲友时常焦虑担忧,看过许多科都检查不出身体毛病,而且跟上述描述的症状特征很相似的话,建议尽早到精神科门诊就诊。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确保身心健康最好的方法。

(转发自 好心情互联网医院

(如有侵权 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