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夜晚降临
平日里看似无聊的事情
都会变得异常有趣
“明天的工作怎么办”
“宇宙的尽头是什么”
“距离起床还能睡多长时间”
“什么时候再去尝尝门口那家螺蛳粉”
不管白天多累、睡前多困
每当我们躺下准备入睡时
就开始心念纷飞
完全无法克制自己的思绪和情感
为什么一到睡觉
大脑就开始“蹦迪”?
当我们忙碌一天,终于能卸下一身疲惫试图入睡时,大脑却进入了一种高度活跃的状态,开始回忆、反思、计划,甚至对已完成或未完成的事情进行“过度加工”的“睡前思维活跃”现象,在睡眠科学中被称为“睡前认知唤醒”(Pre-sleep cognitive arousal)。
毫无疑问,睡前认知唤醒会大大延长我们的入睡潜伏期,导致本来就不够的睡眠时间变得更加捉襟见肘。不仅如此,研究发现,睡前认知唤醒和睡眠质量之间有负相关关系。因此,睡前认知唤醒被认为是失眠发生和持续的重要因素。
“睡不着”的原因千千万,情绪和压力占大半。相信大家对“压力大到睡不着”或“心情糟糕翻来覆去”的感受并不陌生。然而,即便没有压力、没有烦恼,“倒头就睡”也并非每个人的标配。
大脑的“胡思乱想”开关
或许,这种睡前“胡思乱想”的状态,本来就刻在我们的基因里,是我们逃不开的问题。
在大脑中,有一个被称为“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 DMN)的系统,它只有在我们没有专注于任何具体任务时才会被激活。换句话说,默认模式网络在大脑处于放空状态下才会启动。例如,当你躺在床上快要睡着时、刚醒来却赖在床上的时、正在做一些不用动脑的机械活动时。
神经影像和临床证据表明,默认模式网络是大脑中负责“自由思考”的核心区域,是我们做白日梦、随意发散思维、回忆过去、畅想未来,理解他人想法或反思自己的神经基础。默认模式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发散性”,能够灵活地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串联起来,正是这种特性让我们拥有丰富的创造力和深刻的自我反思能力。
白天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了手头正在做的事情上,比如忙碌的工作,比如一边开车一边听歌,吃饭要看下饭剧,上洗手间也要带手机……
而一天之中,我们最无所事事、最容易放空自我的时刻,往往是在躺在床上准备入睡的时候。而就在这样的时刻,默认模式网络悄然接管大脑运作,开始牵引出一连串不受控制的思绪:今天说错的某句话、对未来的种种计划,甚至一些毫无意义的记忆片段......所有这些看似随机的思考,都在不由自主地涌现。所以,未处理的念头被延迟到了晚上,在睡前时间空余的情况下出现在脑海,让人辗转难眠。
如何“刹住”夜晚的大脑跑车?
1. 明确床的用途
很多人之所以容易胡思乱想,是因为容易给睡觉建立起错误的联系——准备休息时开始不由自主地回顾这一天,或者担心明天的事情,虽然听起来普通,但如果重复这个习惯,大脑会将“床”“躺下”与“担忧”“焦虑”联系在一起,而不是与“睡眠”“放松”关联。久而久之,一旦准备睡觉,就会启动这个联系,将休息时间变成焦虑时间。
当你坐在或躺在床上时,只做一些与睡眠相关的活动,如睡觉、放松、阅读或听音乐等。避免在床上看电视、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等不利于睡眠的活动。
2. 制定“睡眠程序”
· 睡前1小时屏蔽电子设备 (手机、电脑、电视、平板等),停止娱乐、运动。选择一些冷静、放松的活动,例如伸展、阅读等,并且在光线暗淡的环境中进行,避免比较具有刺激性的活动和亮光。
· 以洗热水澡作为起点,洗澡后做好保暖,再泡个热水脚,在泡脚的时候整理思绪。
· 等到睡觉时间或感觉困倦时,进入卧室上床准备睡觉。
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兴趣爱好调整,只要是比较安静的活动都可以放在“睡眠程序”中。
3. 到点再睡
请记住,不要提前睡,到点再睡,这是“刹住”夜晚大脑跑车的首要原则!如果你的大脑还没有准备好入睡,提前上床只会让你在床上辗转反侧,强化“床=失眠”的负面联想。
如果对自己失眠的问题已经产生担忧,要注意顺其自然,不盲目暗示自己。“今晚我一定要努力睡觉”“不许胡思乱想了”等心理暗示,会让我们对睡眠更有压力。睡眠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越控制睡眠,越容易失眠。
与其在“睡眠禁区”里挣扎,不如等到真正感到困倦时再躺下。睡觉这件事,讲究的是“按时”,而不是“提前”。
4. 借助外力
如果光靠自己努力,依旧无法与默认模式网络抗衡,不妨借助外力,听一听睡前故事。选一个语言节奏温和,故事情节简单的音频故事,让大脑将注意力集中在旁白或情节上,避免思维“乱串”。
舒缓的节奏和单调的叙述,会逐渐引导大脑切换到更平静的状态,让它在这样的“低速模式”下,悄然进入梦乡。
还可以通过正念呼吸、身体扫描等放松训练的方法,使身体放松、内心宁静,帮助改善睡眠:
· 深呼吸法:尝试“4-7-8呼吸法”,即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专注于呼吸节奏,感受气息进入和离开你的身体产生的所有感觉;
· 身体扫描:从脚趾到头顶,依次感受身体的每一部分,关注它们逐渐放松的状态;
· 想象场景: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安静的画面,想一些舒缓的、令人愉快的、相对乏味的、理想的、不切实际的事情。你可以想象自己躺在棕树下感觉手指中的沙子,也可以想象自己置身于一个气泡中,轻轻地撞到外层空间的其他气泡中。
其实,治愈自己的失眠,不仅要靠外在习惯的改善,更要从内入手,把心安住,找到自己的节奏感。如果执着于一时一事,钻进牛角尖就很难自拔于泥潭,而若将其放在更广博的时空来观,就能给予自己更多的平静和坦然。
(转发自 健康河南)
(如有侵权 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