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击垮精神疾病患者的不是病,而是…...

文章来源:许昌市建安医院发布时间:2025-04-29 17:35

当今社会,精神疾病患者的困境往往被归因于疾病本身,但压垮他们的也可能是贫穷。

低收入人群更容易

受到精神疾病的“威胁”

关于收入水平与常见精神疾病患病概率的关联,是有科学依据的。

2020年12月,发表在《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显示,与高收入人群相比,低收入人群患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疾病的概率要高1.5~3倍。

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也印证了这一现象。报告指出,收入水平是影响抑郁、焦虑检出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其中,无业/失业人员的抑郁风险检出率高达31.0%,远远高于其他职业群体,且月收入越低,抑郁风险检出率越高。


实际上,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不难理解。因为收入低:

他们生活压力巨大,每日举步维艰,缺乏安全感。

他们常被社会排斥,甚至边缘化,内心充满无力感和孤独感。

他们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身体不适也选择硬扛。

因为穷,许多孩子,尤其是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的情感链接,直接跳过了童年时代,早早进入现实社会,何谈快乐。 

生活的困难、忧虑、无望,让穷人遭受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高收入人群在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的苗头后,通常能够及时接触到优质的医疗机构、高水平的医生和先进的治疗手段,从而获得有效的帮助,摆脱疾病的困扰。

相比之下,许多农村贫困家庭只能依赖村卫生院或镇医院,难以企及省级医院。由于经济负担过重,他们往往选择不治疗或延误治疗,最终陷入精神疾病的困境,难以脱身。

因病致穷

精神疾病家庭的生存困境

贫困既是精神疾病的原因,也是其结果。在我国,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不在少数。

对于许多家庭来说,精神疾病的降临犹如一场漫长的“消耗战”。这类疾病通常需要长期治疗,而治疗就意味着持续的经济支出。

201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厦门市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人均总花费为3万元;而2016年北京精神专科医院的人均住院总费用约为2.3万元。

而心理治疗对于生活贫困的患者来说,更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

以南京某医院为例,副高职称以上的专家一次50分钟的心理咨询,经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为800元,每周1次,每月就需要自付3000~4000元,这是很多小城镇家庭一个月的全部收入。更何况,心理治疗短则需要数月,长则数年。

另外,许多患者因受疾病和社会歧视等因素影响,就业困难,生活压力巨大。

精神疾病虽然不会迅速危及生命,却可能是消耗家庭资源最多的一类疾病。患者常需专人照料,导致许多外出打工者为照顾生病的子女不得已返乡,依赖低保生活;一些年轻人,因需照顾患病父母而中断学业。

这种长期的资源消耗,使家庭陷入困境,随着时间推移,在贫病的漩涡中越陷越深。

理解别人的苦

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对于贫病交加的精神疾病群体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医疗、经济和社会的支持缺一不可。任何一方的缺失,都可能使他们难以摆脱困境。

为改善精神疾病群体的困境,需多管齐下。国家应加大对精神卫生的投入,助力患者早诊早治;政府要着力解决贫困问题,提升国民收入水平;同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唯有政府多部门携手、全社会共同参与,构建起一张坚实可靠的资源保障网,才能为贫病群体提供有力的托举。

希望友善的社会人士能对他们多一些爱心,有条件的雇主在能力范围内尽量为他们提供一些工作机会,这很可能是改变他们一生的重要机会。

请不要对贫困人群进行简单的道德审判,将他们的困境归结为“不努力”、“怕吃苦”或“懒惰”;也不要对精神疾病患者抱有偏见和歧视。患病并非他们的过错,他们只是在承受痛苦。让我们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关爱,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包容和温暖的社会环境。

(转发自 好心情互联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