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青少年、孕产妇、老年人……特殊人群抑郁症如何治疗?

文章来源:许昌市建安医院发布时间:2023-09-04 18:07

据WHO统计,全球约10亿人正在遭受精神障碍困扰,每40秒就有一人因自杀而失去生命。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其中抑郁症为3.4%,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9500万,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症。


01

引发抑郁的原因

 

1、《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分别有86%和68%的患者认为:引发抑郁症的主要原因是情绪压力和家庭亲子关系;其次是亲密关系和职业发展,分别占45%和35%。

 

2、职场抑郁同样不可忽视,《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互联网和教育培训行业成为职场抑郁的“重灾区”。

 

3、女性是更易患上抑郁症的群体,月经周期、妊娠、更年期激素变化等均可能引起抑郁。63%的女性曾罹患产后抑郁;20%的女性曾在怀孕期间患上抑郁症,社会家庭身份的变化、哺乳喂奶、家庭关系等是诱导产后抑郁爆发的几大主要导火索。

 

4、老年人群体同样也是抑郁的高发群体,对死亡的恐惧、对慢病治疗的恐惧、无用感、生活孤独、生活困难等是该群体患抑郁症的主要原因。



02

特殊人群抑郁症治疗

1
青少年

1、青少年抑郁症治疗应遵循抗抑郁药与心理治疗并重的原则。心理治疗适合不同严重程度的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有助于改变认知,完善人格,降低自杀率,恢复社会功能。

 

2、认知行为疗法是治疗青少年抑郁症首选的心理治疗方法,其次推荐锻炼、家庭治疗和人际治疗。经6~12周心理治疗后无效,需合并抗抑郁药物。

 

3、青少年的抑郁症需与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相鉴别,儿童和青少年抑郁发作表现为发作性的,可有学习成绩下降、完成学业的时间增加,或无法完成学业。

 

4、ADHD患者的注意力损害是持续存在,不随心境或精力的变化而产生波动性的变化,如果两者同时满足各自诊断标准,则可进行分别诊断。


2
孕产妇

1、对孕产妇抑郁症患者应针对抑郁的病因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减轻产妇的不良情绪及躯体症状,开展科学的治疗方法,减少孕产期抑郁症的发病率。

 

2、妊娠早期应尽量避免使用药物。心理治疗无效的重度抑郁患者必要时可以服用抗抑郁药,有严重自杀倾向的孕产妇在知情同意权衡利弊之后可以考虑单用SSRIs。

 

3、常用的物理疗法为改良电休克治疗及重复经颅磁刺激,其他如运动疗法、光疗、饮食疗法等也被用来辅助治疗孕产期抑郁症。



3
老年抑郁症

1、对轻度和中度老年抑郁症推荐心理治疗,研究表明认知行为治疗、问题解决技术、人际心理治疗能改善老年抑郁症的抑郁症状。

 

2、老年重度抑郁症推荐使用SSRIs作为一线治疗药物,起始剂量比成年人偏低,需定期监测精神状况及躯体情况,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健康教育,加强治疗的依从性。

 

3、老年患者在抑郁发作前后可能伴有相应的躯体症状,出现严重的记忆减退及其他认知症状,特别注意要与痴呆相鉴别,痴呆的特征是显著认知损害或2个及以上认知功能下降。

 

4、例如:记忆力、注意力、执行力、语言流畅性、社会活动、精神运动速度、视觉感知或视觉空间能力等。

 

最终影响日常活动或独立生活能力,抑郁症状可伴随痴呆产生,诊断时应重点考虑认知障碍症状与抑郁症状的时间发生顺序。




4
有慢性疾病的抑郁症

慢性病患者受疾病侵害后,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躯体疾病患者常共病抑郁症,需内科用药控制躯体症状的同时给予精神心理方面的相应处置。

 

(1)胃肠疾病

 

(2)肿瘤:

约47.14%的肿瘤患者伴发抑郁症状,肿瘤病情的加重会引发抑郁症状和加重抑郁症状。

 

(3)糖尿病:

研究表明,超过四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患有抑郁症。

 

(4)心血管疾病:

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可能面临更高比例的抑郁症状威胁心力衰竭共病抑郁症患者推荐使用认知行为治疗改善抑郁症。

 


03

抑郁症的治疗原则

 

抑郁症的治疗原则为:全病程治疗、个体化治疗、综合治疗、关注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恢复。

 

1. 全病程治疗


全病程治疗分为三期:急性期治疗(8~12周)、巩固期治疗(4~9个月)及维持期治疗(2~3年)。

 

2. 个体化治疗

 

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时应考虑症状特点、性别、年龄、既往用药史、药物反应、躯体状况、有无自杀观念及不良事件发生等临床因素。

 

3. 综合治疗

 

应采取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物理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式。药物治疗应尽量遵循单一用药原则,并强调足量、足疗程。心理治疗及物理治疗对抑郁症的效用已有大量临床实证,是治疗方案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4. 关注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恢复

 

认知功能障碍贯穿抑郁症的整个病程,导致严重的社会功能损害。症状缓解不是治疗终点,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的恢复情况应得到足够关注。


(转发自 心理精神科护理

(如有侵权 我们将及时删除)